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,免费全国空降app入口在哪里,初中生100元一次快餐,广水快餐500元3小时不限次数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原创评论

多措并举让“养老”变“享老”

来源:珠海文明网 编辑:林燕珊

  香洲区作为珠海市的主城区,承担着全市过半的养老服务重任,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超11万。面对加速的老龄化进程,香洲区以区级养老机构“和园·颐养”为载体,独辟蹊径探索了跨境养老合作、深度医养融合等创新实践,抢占银发经济新蓝海。

  夕阳无限好,人间重晚晴。发展银发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。为让“养老”变“享老”,近年来,珠海以养老服务领域改革为抓手,激活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澎湃动力。

  让“养老”变“享老”,先要破“床位荒”。老有所养,必先老有所居。为此,香洲区把零敲碎打的闲置土地“攒”成整片,让前山敬老院从1万平方米“长”到7.7万平方米,床位翻十倍。这种“政府出地、国企出力”的混改模式,既保住了公办养老的公益性,又引入了专业运营的活水。就像老街坊把“碎布头”拼成“百衲被”,看似简单的“拼地”,拼出的是民生智慧。

  医养结合更是关键一招。院内建起二级综合医院,既服务住养老人,又能辐射30万居民。这种“养老院+社区医院”的模式,好比在小区里种下健康树,既能遮风挡雨,又能开花结果,这份“近在咫尺”的安全感,正是医养融合的价值。同时,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居家社区养老,还拓宽了养老机构的收入来源,实现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。

  面对港澳长者跨境养老需求,香洲区用“医疗储备金”架起保障桥。每年12000元的“健康存折”,既解了医保不通的燃眉之急,又让港澳同胞感受到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温情。这种既讲市场规律又有民生温度的制度设计,恰似岭南人家待客的功夫茶,既讲究章法,又充满人情。

  更难得的是,香洲区还把养老做成了朝阳产业。产教融合每年培养千名护理人才,银发经济协会串起75家企业,带着“珠海模式”走向全国。

  老年,是人生的重要阶段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安,事关亿万百姓的小家幸福,事关国家发展全局、社会和谐稳定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。

  养老是家事,也是国事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有力推进下,珠海以智慧养老、医养融合、跨境协作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为笔,将“养老”谱写成“享老”的温暖篇章。当养老院响起电影对白和游泳池的欢笑声,当港澳老人用“医疗储备金”换来安心,当年轻人把养老护理当作体面职业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银发经济的蓝海,更是对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生动诠释。这样的温暖答卷,值得每个城市细细品读。(来源:观海融媒)